北京国际音乐节推行艺术总监轮值制:余隆卸任,邹爽接棒

原标题:北京国际音乐节推行艺术总监轮值制:余隆卸任,邹爽接棒

6月26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发布会上,余隆宣布,他将于本届音乐节卸任艺术总监,未来专职艺术委员会主席,邹爽成为新任艺术总监。

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年来,艺术总监一职首度出现轮替。未来,艺术总监一职将推行轮值制,每届任期4年,任期不超过两届。

余隆

“20年前,我们就像是在沙漠里盖房子,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会成为中国古典音乐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但20年后我们发现自己做到了这一切。”

谈及自己的卸任,余隆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即将进入下一个20年,需要培育和扶植新的艺术管理层领导者。经过多年成熟运营,北京国际音乐节业已形成完善的运营机制和人才储备体系,“当年,我们从李德伦等老一辈音乐家手中接过火种,现在火种要传递给更年轻的面孔。曾经我们是继承者,现在我们变成了传递者和铺路人,像我们的前辈一样为年轻人铺路搭桥,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和传承下去,我们的音乐事业才能发扬光大。”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怎么可能没有国际专业规格与水平的大型音乐节活动呢?我在上海长大,我选择在北京举办国际音乐节,并非因为北京是中国首都,主要还是因为我喜欢北京这个城市,我愿意为这个城市付出,为这个城市办音乐节而全身投入。”20多年前,余隆曾这样谈及他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初衷。

放弃了欧洲工作机会回到中国,经过多年酝酿和筹备,余隆于1998年正式创立北京国际音乐节。那一年,他34岁。

从运筹帷幄的幕后推动者,到舞台前沿的指挥家,20年来,余隆从不同侧面带领北京国际音乐节走向了成熟。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众多优秀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器乐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歌剧方面的成就更是耀目,《托斯卡》《纳布科》《璐璐》《夜宴》《狂人日记》《尼伯龙根的指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鼻子》《玫瑰骑士》《麦克白》《塞魅丽》《白蛇传》《帕西法尔》《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艾莱克特拉》等首演歌剧多达62部。

在余隆的倡议下,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精心耕耘“中国概念”。

2002年,音乐节为叶小纲、陈其钢等中国作曲家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此后亦将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从欧洲请回国内舞台;2004年,音乐节第一次邀请国际知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演绎了中国作曲家盛宗亮的《月笛》;2011年,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获得了普利策音乐大奖。

迄今,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演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7部歌剧、40余部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首演,甚至世界首演。

邹爽

对持续关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观众来说,新任艺术总监邹爽并不陌生。

邹爽,34岁,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管理本科,曾获伦敦大学学院电影文学硕士、伦敦电影学院导演硕士,热衷尝试音乐、电影、舞台的跨界创作。

2012年,邹爽开始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创作工作,在布里顿歌剧《诺亚的洪水》中担任助理导演。

2016年,邹爽正式加入音乐节并担任联合节目总监,主导了在三里屯红馆上演的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并以导演身份与歌唱家沈洋联手,将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改编成多媒体声乐剧场《逐》,同时在歌剧《仲夏夜之梦》中协助歌剧导演大师罗伯特·卡尔森工作。

2017年,邹爽再次策划并主导了根据雅纳切克经典歌剧改编的浸没式歌剧《小狐狸》,以及独幕歌剧《人声》。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邹爽主导并打造的“新锐歌剧”板块广受好评。2018年,在邹爽的领导下,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通过《霸王别姬》《赵氏孤儿》姊妹篇对“中国概念”进行新探索,新版原创歌剧《奥菲欧》《切肤之痛》、音乐剧场《消失人的日记》也将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Leave us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