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开始普及智能售货机 争夺便利店市场份额

原标题:日媒:中国开始普及智能售货机 争夺便利店市场份额

参考消息网6月27日报道 日媒称,在中国,采用面部和静脉识别等最新IT(信息技术)的“智能自动售货机”出现普及迹象。这种售货机与便利店不同,无需人工费和租金。这种机器将发挥运营成本方面的优势,挑战便利店的地位。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6月26日报道,在上海市一栋综合大楼的一角,摆放着看起来像便利店冷藏柜的机器。实际上,这些机器是采用静脉识别的智能自动售货机。里面有茶、面包和点心等。住在附近的一名女性将手对准售货机上的手掌图案后,柜门随即打开。

报道称,这种智能自动售货机在使用时,通过静脉确认是否是本人,之后通过位于机器上方的多个摄像头监测客户取出哪些商品,在关闭柜门后自动完成结算,顾客无需从包里取出智能手机。这种售货机的开发者是无人店铺开发领域的中国初创企业。

智能自动售货机每台价格为3万元至3.5万元。该公司已从乳制品企业等获得了2万台的订单。

报道称,以中国的初创企业为中心,智能自动售货机领域正在展开开发竞争。

报道还称,在中国,自动售货机并不像日本那样普及。究其原因,除了安全因素之外,还在于硬币只在中国的部分地区流通,较难推广低成本的硬币结算型自动售货机。

报道指出,首先通过移动支付型的自动售货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配备传感器和摄像头等高科技的智能自动售货机登场,希望凭借丰富的产品和便利性抢走便利店的市场份额。

报道还指出,在中国,运用移动支付的无人货架以写字楼为中心迅速普及,其规模在全中国似乎已经达到20万至30万个。智能自动售货机与无人货架相比,具有能确保从顾客手中回收资金的优势。今后可能推进由智能自动售货机替换掉无人货架。

据调查公司艾媒咨询统计,2017年包括智能自动售货机在内,无人售货相关市场规模为4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135亿元。预计将逐渐夺走便利店市场(2017年规模为1900亿元)的部分份额。

报道称,一边是依靠细致的服务成长起来的便利店,另一边是在便利性和成本层面占据优势的无人智能自动售货机。在中国的零售行业,“人”和“机器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资料图片:上海的智能自动售货机。(《日本经济新闻》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延伸阅读】日媒:中美AI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日本劣势明显 

参考消息网6月26日报道 日媒称,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AI)专家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消费者数据分析、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系统等领域。

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24日报道,随着经济数字化的发展,很多商务场合需要精通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也有调查显示,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为70万人。争夺21世纪技术霸权的中美两国企业竭尽全力争夺人才,仍实行论资排辈的日本企业可以跟上潮流吗?

报道称,今年2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举办的人工智能大会的“通用语言”似乎是中文。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公司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积极招揽人才,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也纷纷来此寻觅可以发挥自身能力的岗位。

腾讯旗下的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指出,全世界的企业需要约100万名人工智能人才。而实际活跃的专业人才只有30万人。具有相关研究能力的教育机构全世界约有370家,每年可以培养出2万名人才。为填补严重的人才缺口,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人才。

美国谷歌公司此前在北京开设“人工智能中国中心”,该中心谋求招聘可以带来全新理念的技术人员。其目的在于在中国网罗可以引领创新的优秀学生。

报道称,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开展激烈的争夺。中国2017年发布的国家级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今年5月举行“美国产业人工智能”峰会,召集一流水平的技术人员等齐聚白宫,提出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导地位”。

报道称,2025年,世界生成的数据量将达2016年的10倍。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庞大的数据,是掌握高水平数学、统计和信息处理知识的人工智能人才的工作。

报道注意到,为争夺优秀人才,各企业私下进行高薪诱惑。据在美国硅谷提供人工智能相关服务的帕洛阿尔托公司首席执行官石角友爱介绍,被称为“数据科学家”的数据分析师的平均年收入在脸书公司是45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91元人民币——本网注)。谷歌和亚马逊公司也是相同水平。据说,甚至连IBM等大公司也为确保人才煞费苦心。

日本企业的劣势非常明显。据经济产业省介绍,美国IT人才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200万日元,而日本仅为约600万日元。美国以全产业平均值2.4倍的收入水平招揽人才,而日本仅以全产业平均值1.7倍的收入水平招揽人才。而中国和印度则达到了平均水平的7至9倍。

报道称,日本企业由于保留死板的薪资体系,明显无法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世界技术开发竞争中获胜。

报道还称,中美两国争相开创“数字世纪”。美国担心中国迎头追上,两国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可能更加激烈。在全世界争夺人工智能人才的背景下,日本应该如何培养和利用人工智能人才?这开始成为左右国家之间竞争的大课题。

(2018-06-26 00:20:01)

【延伸阅读】外媒:养老公寓日益受中国老人欢迎 开发商看好养老商机

参考消息网6月26日报道 泰媒称,与泰国相似,中国正迎接日益老龄化的社会,在此之际,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推出面向人数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群体的养老公寓。

据泰国《民族报》网站6月25日报道,如今中国人面临一个问题,即人数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群体必须依靠其独生子女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高昂成本,同时这些独生子女还必须抚养自己的孩子。

报道称,投资者看到了机会,为老年人开发专门的养老公寓。

位于云南省滇池附近的一个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是其中之一。

报道称,开发商利用云南省相对宜人的气候,建造了针对老年人的养老公寓。该服务于2017年推出。

报道还称,云南省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全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该度假区包括医院、学习中心、快餐中心、餐厅、购物区以及户外活动区。

一个月前,82岁的彭辰路(音)住了进来。如今,他与妻子住在一起,每个月支付约6000元,包含租金及其他服务。

彭辰路说:“我从湖南省来,因为我喜欢这里的气候。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环境优美。”他指的是周围的绿色植被。

他说,他的儿子看了中国其他地方后,为他选了这个地方。如今,他的独生子与家人住在深圳。

彭辰路说:“租金有些高,但我喜欢养老服务,喜欢有许多朋友。”

报道称,面积为85平方米的公寓有两间卧室、一间客厅、卫生间以及小厨房。

报道还称,开发商在客厅安装了紧急报警器,以防老年人立即需要帮助。卫生间装有扶杆,防止他们摔倒。

彭辰路说,他有许多朋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锻炼或与朋友玩游戏。

报道称,这个养老项目可以容纳2336名老人或1168对夫妻。

当被问及为何每套公寓有两间卧室时,该项目经理李天宝(音)说,中国夫妻通常喜欢分床睡,而额外的卧室也可以供其子女在探望父母时住宿。

(2018-06-26 00:20:01)

【延伸阅读】中国古墓中发现已灭绝长臂猿遗骸:竟是秦始皇祖母宠物

参考消息网6月26日报道 美媒称,研究人员确认,在中国一处古墓中发现的长臂猿是一种前所未见且现已灭绝的属种。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21日报道,2009年,环保主义者、长臂猿专家塞缪尔·特维在中国一座博物馆内参观时,一个不完整的头骨吸引了他的注意。头骨是在位于中国陕西的夏姬墓中发现的,同时被埋葬的还有其他动物。夏姬是秦始皇的祖母,这座墓估计有2200年至2300年的历史。

报道称,在特维的伦敦动物学会动物研究所实验室读博士后的詹姆斯·汉斯福德说,这个头部的形状让特维吃了一惊,它看起来不像他所知的任何现代动物。

6月21日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证实,他的直觉没错。特维的研究团队明确了该生物是一种新的属种——帝王君子长臂猿。在古代中国,长臂猿被视为士大夫的象征,君子则有“有修养的学者”之意。

报道称,亚洲如今现存四个长臂猿属,其中一个物种还是地球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

汉斯福德说,与现存的长臂猿相比,新发现的这个物种有着相对较扁平且较小的面部,且按该物种的大小来说牙齿特别的长。

报道称,该团队无法对颅骨和下颌进行DNA分析,但汉斯福德表示,通过数字扫描并将其形状与亚洲数百个同类动物以及德国和英国的收藏进行比较,“该物种十分突出,非常的不一样,绝对可以另外归为一属,”他说。

报道还称,海南长臂猿是帝王君子长臂猿现存的近亲,是地球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科学家表示,把帝王君子长臂猿当做宠物饲养,可能加速了它的灭绝。

未参与研究但与团队成员有协作的苏珊·切尼表示,此前从未在坟墓内发现过长臂猿。她表示,不论在哪里找到如此古老的长臂猿遗骸都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在森林,这往往会让它们的骨骼迅速降解。

报道称,长臂猿在墓中的放置表明它曾被当做宠物饲养。作为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灵长类动物保护副讲师的切尼表示,这一点对该物种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会走向灭绝。

她表示,这一长臂猿可能幼年就被人捕获,因为小长臂猿“又小又可爱,毛绒绒的”。这有可能意味着要杀掉它的母亲,“有可能影响整个种群的社会结构,而它们的社会结构在失去一只成年长臂猿后可能难以维系,”切尼说。“所以,每次捕回一只活体当做宠物,必然意味着在野外失去了更多的长臂猿。”

她说,长臂猿在墓中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人类对该物种的灭绝产生了影响。

切尼说,长臂猿研究领域近几年已开始蓬勃发展,自2000年起,已新发现现存的八种长臂猿,仅在过去两年就发现了两种。“这不断证明着我们对于这些生物还有许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她说。

报道称,已知现存的20个物种包括最近在中国发现的天行长臂猿,以及只能在海南岛上的一小块地区找到的海南长臂猿。她说,这种长臂猿被视为地球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已知只剩不到30只。

切尼说,保护一个物种需要多方努力,包括停止捕猎以及栖息地保护。

杜伦大学人类学教授、大英灵长类动物协会主席乔·塞切尔并未参与研究工作,她表示该发现提供了新的视角。

“更广层面的信息是,我们可能低估了过去因人类而灭绝的灵长类动物数量,”她在邮件中写道。“了解过去的灭绝情况将有助于我们预测现有物种的脆弱程度,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保护。”(编译/许燕红)

资料图片:在夏姬墓中发现的长臂猿头骨。(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6-26 00:20:01)

【延伸阅读】台媒:从“一锅难求”到乏人问津 章丘铁锅经历了什么?

参考消息网6月25日报道 台媒称,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章丘铁锅于今年初爆红,还一度引发抢购,甚至到了“一锅难求”的地步。然而这才不过半年,已有媒体爆料章丘铁锅乏人问津,不仅产品出现滞销,当地很多家庭小作坊也纷纷关门。探究起来,原因在于机器制的假货,以及品质良莠不齐的次货,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正针对行业的乱象展开整顿。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6月25日报道,在山东济南某条“网红”店聚集的商业街上,手工铁锅体验店的存在让人感到有些格格不入。店内不仅有打锅师傅的作品,还有厨师现场教学,指导客人品尝菜肴、如何使用铁锅。负责人刘紫木在手工铁锅这一行已经摸索9年,年初《舌尖上的中国3》片里现身说法的打锅师傅,就是刘紫木的合作工匠之一。

刘紫木说,现在一般民众都已用惯不锈钢锅或涂层锅,一斤两斤拿到手里“轻飘飘的”,但过去大陆人所真正使用且适合中国菜的锅起码需有一定的重量。这几个月以来,章丘铁锅有如坐了趟“云霄飞车”,先是《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引发抢购热潮,求锅者从线上店铺追到线下工厂,很多人为求得一口锅不惜翻墙入厂开出高价,甚至追到铁匠家里,销量一下子增长6000倍。

报道称,章丘原本就是“铁匠之乡”,打铁铺子遍布,所谓章丘铁锅,其实是源自此处工匠世代传承的手艺,早年间,农村家庭都使用这样的锅,但手工铁锅产量低,耗费人工,随着便宜又轻巧的机器锅普及后,手工铁锅已少有人投入。即便能够生产,工匠的打造技术不同,铁锅品质也会有所不同,手艺好的老工匠,已经所剩无几。

刘紫木表示,章丘老百姓家里的铁锅,大部分仍属真正的手工,而且出自于投入生产的业者,对于传承而言原本是件好事。但随着机器压出锅形后,再点缀一些人工锻打模样的冒牌手工货大量生产并充斥市面后,面对这些冒牌章丘铁锅混入市场的乱象,手工打锅师傅们也无可奈何。

报道称,近半年的时间,手工打锅师傅们不但收入大幅提升,也获得市场认可,让他们对这门传统工艺重燃信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将着手整顿行业乱象,维护章丘铁锅的品牌质量。

(2018-06-25 15:14:13)

【延伸阅读】人工智能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医疗,中国在这方面领先

参考消息网6月25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24日刊登题为《人工智能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医疗,中国在这方面领先》的文章称,人工智能(AI)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或许在医疗方面。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到40%,减少多达50%的医疗成本。

文章认为,对于中国内地来说,这尤为重要。内地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稀缺,而在城市地区,由于病人总数巨大,医疗资源非常紧张。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给医疗体系施加了压力。

不过,文章指出,中国已经制定了智能医疗战略,这是其2017年7月公布的整体人工智能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提到,这个计划要求全方位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医疗技术,例如智能诊断、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监测、机器人辅助手术、智能医疗影像识别以及重点关注老年人护理的医疗基因组学。

文章还注意到,去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人工智能诊断器械加入医疗设备名单。今年5月份,内地成立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作为研究平台,在医疗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交流及合作。

文章指出,医疗行业非常适合使用人工智能。医生很依赖感官搜集关于病人健康的信息,例如视觉和听觉。深度学习等人工神经网络手段非常适合进行这类工作。

文章称,中国内地初创企业最热衷的,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处理医疗影像,例如CT和X光片。内地顶级医院的放射科每天通常要处理数万张扫描图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已经用于分析及标注患处。阿里巴巴医疗部门使用人工智能解读CT片,腾讯觅影使用人工智能发现癌症的早期迹象。

文章还称,内地研究人员还使用人工智能获取常规医疗知识。例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创造的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成功通过了去年中国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且得分超过96%的考试者。这项考试不仅测试知识广度,还测试理解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做出决定的能力。

由于追踪活动和心率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越来越便宜,消费者现在可自己检测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越来越多使用可穿戴设备意味着网上可以获取大量日常健康数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测分析师可在出现更多重大医疗疾病前持续检测并提醒用户。

文章认为,人工智能使用增加,再加上可供使用的医疗数据和计量生物学数据,将使内地以更低成本为更多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医疗服务,通过持续观测和预警让人们更加健康。

市民在位于合肥的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感受机器人导诊服务(2017年1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6-25 12:16:12)

Leave us a Comment